Bone Research | 欧阳宏伟团队规模化制备线粒体用于关节软骨再生的研究
2025年3月17日,浙江大学/良渚实验室欧阳宏伟教授团队在Bone Research发表了题为“Organelle-tuning condition robustly fabricates energetic mitochondria for cartilage regeneration”的研究论文,研究团队通过配制“细胞器微调”培养方案,建立线粒体生产的专属“干细胞工厂”,实现了高通量高质量的人源线粒体制造,为退行性疾病骨关节炎的治疗提供新方案。
线粒体是细胞的“发电站”,每日负责供应机体90%的生物能量。一旦线粒体受损或异常,各类代谢性、退行性疾病便会乘虚而入,严重威胁人类健康。线粒体移植疗法,旨在将健康线粒体输送到患病组织,或替换受损线粒体,或激活细胞修复程序。
研究表明,线粒体移植已经或即将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治疗,包括缺血性心脏病、线粒体疾病等。然而,这一疗法却遭遇“原材料”困境:每位患者每次注射需109级别线粒体,且从目前从不可扩增的体细胞中获取线粒体的方式难以可持续,线粒体质量不稳定,受供体年龄、健康状况影响极大。因此,开发可持续、可控的高质量线粒体制造策略迫在眉睫。
“线粒体工厂”赋能组织再生
构建线粒体制造的“干细胞工厂”
为了构建线粒体制造平台,研究团队对间充质干细胞(MSCs)培养条件展开筛选,寻找能促进细胞增殖和线粒体数量/活性的成分,并将其组合配方定义为线粒体生产培养条件(mitochondria-producing condition)。用该条件培养的MSCs(mc-MSCs),比传统血清培养的MSCs(tc-MSCs),细胞增殖速率和线粒体数量同时显著提升。
定制化培养条件促进线粒体生物合成
线粒体的可持续生产和功能提升
基于干细胞自我更新的特性,研究团队发现线粒体可在mc-MSCs中稳定可持续生产。在约15天(传代5次)时间里,mc-MSCs可获得的细胞数目是传统培养条件下的302倍,线粒体产量估计是传统方法的854倍!
线粒体可持续生产
除数量增加,优化条件生产的mc-Mitochondria无论在细胞内外,均表现出更高的线粒体活性(包括ATP生产水平和线粒体膜电位)。
线粒体能量充足保障移植效果
激活产能通路,微调细胞器平衡
机制方面,研究团队通过转录组测序发现,mc-MSCs中与线粒体生物发生、细胞增殖和代谢相关的基因富集。与能量感知高度相关的AMPK通路被激活,其下游关键转录因子TFAM表达上调,促进了线粒体的复制和转录。
mito-condition激活AMPK通路促进线粒体生物合成
mito-condition激活AMPK通路的同时,也改变了mc-MSCs的亚细胞成分和代谢水平。数据显示,mc-MSCs“智能”地将胞内大量资源投入于细胞周期、线粒体合成和能量产生过程,其余与线粒体生产无关、且耗能的细胞行为,如溶酶体功能、囊泡分泌行为、细胞黏附和迁移等均被削弱。即使自噬水平降低,不断的细胞分裂带来的细胞器重新分配,mc-MSCs仍然能维持高能稳态,避免了单一细胞器或代谢废物的过载。这种新的平衡,让mc-MSCs成为了“天选线粒体工厂”。
抑制耗能过程,调控能量平衡
构建线粒体制造的“干细胞工厂”
最后,研究团队选择骨关节炎作为治疗应用场景。骨关节炎是严重的致残性疾病,影响着全球超过5亿人。已有研究表明其与软骨细胞代谢失衡相关,线粒体移植有望促进软骨再生,防治骨关节炎。首先,在线粒体生产环节,mito-condition用更少的时间和金钱成本生产出体内实验所需的线粒体;并且,在小鼠骨关节炎模型中,即使注射同样数量,mc-Mitochondria相较普通线粒体,在维持软骨表型、降低炎症、减轻软骨下骨硬化等方面表现更优,充分证明其在体内疾病治疗中的价值。
高能线粒体移植具有优异体内疗效
综上,该研究构建了高效的线粒体生产平台,可以满足临床治疗的需求,为全球老龄化背景下退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创新策略。此外,该研究提出了“细胞器调控”的新范式,为细胞内物质和能量平衡的分子调控提供了新的见解,有望为细胞器治疗新方法的开发提供参考。未来将进一步利用单细胞时空组学、高清成像等技术解析调控规律,推动细胞器治疗在衰老干预及再生医学中的应用革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