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西医院和天士力联合研究发表:MSCs≠间充质干细胞,安全性再被证实

在生命科学领域,细胞治疗一直是热门话题,但围绕间充质基质细胞(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)与间充质干细胞(mesenchymal stem cells)的争议已持续二十余年,成为制约MSCs研究与临床应用的主要障碍。核心问题在于:未经全面安全性验证的间充质干细胞不应获得临床应用批准。然而,所有临床前研究均表明,目前使用的MSCs在安全性上不存在干细胞相关风险,因此应将其准确定义为“间充质基质细胞”而非“干细胞”。

 

针对这一问题,华西医院再生医学研究中心与天士力干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在HELIYON上联合发表了题为“Unveiling Distinctions Between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nd Stem Cells by Single-Cell Transcriptomic Analysis(通过单细胞转录组分析揭示间充质基质细胞和干细胞之间的区别)”的研究文章,提供了具有突破性的理论依据,彻底解决了这一长期困扰行业发展的难题。

 

研究团队利用先进的单细胞RNA测序(scRNA-seq)和伪时间轨迹分析发现,干细胞表现出强大的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,而间充质基质细胞(MSC)缺乏这些关键的干性基因的表达。这些基因包括SOX2、NANOG、POU5F1、SFRP2、DPPA4、SALL4、ZFP42MYCN。另一方面,有五个关键的基质细胞功能基因,TMEM119、FBLN5、KCNK2、CLDN11DKK1仅在间充质基质细胞中表达,而不在干细胞中表达。

 

研究发现,目前广泛使用的来自不同组织的MSCs是间充质基质细胞。但是,这些细胞(MSCs)在许多情况下长期被误用作干细胞。尽管由于MSCs的性质,安全性问题被忽略,但由于其作用机制混乱,这些细胞的治疗效果一直是一大缺陷。干细胞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其分化能力来替代受损的功能细胞,而基质细胞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归巢和排泄功能来导致微环境的恢复。当然,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必须以不同的方式使用,因为它们在宿主体内发挥着不同的功能。

具体来看:

 

1. 单细胞转录组揭示MSCs与干细胞的区别

 

研究团队整合了数据集和本研究样本的所有scRNA-seq数据,通过UMAP分析发现,多能干细胞(PSCs)、成体干细胞(ASCs)和间充质基质细胞(MSCs)在聚类上呈现出明显的分群。进一步分析显示,PSCs中高表达的基因主要参与自我更新和增殖;ASCs中高表达的基因更多涉及分化和代谢过程;而MSCs中高表达的基因则主要与细胞代谢和相互作用有关,缺乏参与自我更新或分化的基因。

 

为了定义不同细胞类型间的发育状态及相互联系,研究团队基于自我更新/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了拟时间发育轨迹分析,结果显示不同细胞类型根据其发展阶段呈现出明显的聚类分布,轨迹分为早期、中期和晚期,分别对应于PSCs、ASCs和MSCs。位于晚期阶段的细胞定位表明,缺乏自我更新和分化相关基因是MSCs区别于干细胞的关键特征

 

2. MSCs不表达自我更新和分化关键基因  

 

研究通过单细胞转录组分析技术,识别出8个参与自我更新和分化的关键基因,包括维持自我更新能力的核心基因SOX2NANOGPOU5F1,在自我更新中起重要信号作用的SFRP2,参与自我更新下游转录调控的DPPA4SALL4ZFP4,以及在外胚层分化中起关键驱动作用的MYCN等。

 

通过分析这些基因的表达情况,研究发现这些基因在干细胞中广泛表达,但在四种不同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基质细胞(MSCs),包括脂肪来源MSCs(AD-MSCs)、脐带来源MSCs(UC-MSCs)、胎盘来源MSCs(PM-MSCs)和骨髓来源MSCs(BM-MSCs)中几乎不表达。进一步分析显示,MSCs中表达这些基因的细胞比例极低,表明MSCs在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上与干细胞有显著区别。

 

3. 干细胞不表达MSCs功能特征基因   

 

前述单细胞转录组和轨迹分析显示,MSCs缺失自我更新和分化的8个关键基因,但有特有功能基因的高表达。对不同来源MSCs与干细胞的基因表达谱聚类分析发现,MSCs有5个关键功能基因(TMEM119、FBLN5、KCNK2、CLDN11DKK1)在所有MSCs中表达,却不在干细胞中表达。同时,所有MSCs中有大量共同表达的基因,还有部分基因仅在特定类型MSCs中表达,尤其是在AD-MSCs,这表明不同MSCs间也有功能差异。

 

为验证这些基因标志物,研究团队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了在AD-MSCs样本中FBLN5蛋白的表达水平,结果显示90.32%的AD-MSCs表达FBLN5蛋白,与单细胞转录组分析结果一致。

 

4. 不同组织来源的MSCs具有独特的单细胞转录组 

 

研究团队对四种不同组织来源的MSCs进行聚类分析,发现其聚类不同,提示可能功能各异。单细胞转录组功能分析显示,不同来源MSCs功能基因表达有差异,如AD-MSCs高表达基因与 “化学信号接收” 等相关,UC-MSCs和PM-MSCs高表达基因富集于 “趋化因子感知” 等,BM-MSCs基因表达趋向与 “PDGF诱导的细胞运动” 等相关。为了进一步探讨不同来源MSCs之间的区别,研究团队对不同的MSCs相对于胚胎干细胞(ESCs)进行了细胞命运轨迹分析。结果发现,PM-MSCs和UC-MSCs位于同一命运簇,BM-MSCs与之接近但位于不同簇,AD-MSCs与ESC距离最远,且所有MSCs与ESCs有明显发育界限。

 

MSCs的治疗效果被认为与其分泌的生物活性因子密切相关。研究团队分析了分泌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,结果发现,不同组织来源MSCs共表达455种分泌因子,可与217种细胞膜受体相互作用,发挥共性功能,其表达在不同样本间存在差异,AD-MSCs在血管化等方面表达活跃,BM-MSCs适度活跃但不表达抗凋亡基因,PM-MSCs表达但强度低,AD-MSCs表达较弱且不表达ECM重塑基因。

 

5. 间充质基质细胞鉴别标准在混合细胞样本中的分析应用  

 

研究团队尝试将上述建立的标准用于混合细胞样本分析,重点关注中间充质基质细胞(MSCs)和干细胞(n=11)的含量进行鉴定。分析结果显示,羊水样本中干细胞标记基因表达量高,而MSCs功能基因表达量低。进一步分析显示,羊水样本中干细胞占比 13.66%(范围 10.45% - 21.82%),MSCs 仅占1.52%(范围 0.06% - 4.49%)。

 

这一研究成果不仅终结了MSCs身份的长期争议,更为MSCs临床应用路径的重新规划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。研究明确区分了两种细胞的作用机制:干细胞依靠分化替代受损细胞,而基质细胞则通过归巢和分泌重塑微环境。这一突破性发现彻底纠正了长期以来对MSCs安全性与有效性的误解,确立了间充质基质细胞的身份鉴定标准,为个性化治疗开辟了新途径。随着这一发现的推广,MSCs疗法将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更广泛且有效的应用,毫无疑问地推动其在疾病治疗中迎来革命性突破。